Powered By Blogger

追蹤者

網頁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關中南美洲~歐洲棒球

古巴
古巴的棒球源自美國,1864年曾在美國受過教育的古巴青年格羅將棒球與球棒帶進哈瓦那,古巴從此有了棒球這項運動,因此格羅也被尊稱為「古巴棒球之父」。現今的古巴棒球國家代表隊是業餘棒球界的著名強隊,但古巴仍是國際業餘棒壇的常勝軍。由於古巴國家隊的代表顏色是紅色球衣,因此素有「紅色閃電」之稱。

多明尼加
棒球運動是十九世紀時由美國、古巴等鄰國傳入多明尼加的。目前多明尼加的職棒賽季約從每年10月開始至隔年的2月結束,屬冬季聯盟。
多明尼加籍的球員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外籍球員的最大宗,美國、日本兩個國家也在多明尼加設立許多棒球學校,使得多明尼加成為世界棒球人才的寶庫,台灣的職棒史上也有為數不少的多明尼加球員馳騁球場。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的棒球運動據悉來自其鄰國古巴
古巴移民與當地民眾也因此開始打起棒球,此為委國棒運的濫觴。
目前在大聯盟打球的委內瑞拉籍球員為非美籍球員的第二大來源地,僅次於多明尼加。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的棒球運動起源甚早,主要是由前往美國求學的留學生以及1860年左右古巴爆發十年內戰所產生的古巴難民潮索引入。美國大聯盟球員僅次於多明尼加和委內瑞拉

墨西哥
墨西哥受古巴影響甚深
1940年代,Jorge Pasquel參考美國職棒大聯盟的運作模式,開始改造墨西哥職棒,此時挖角外籍球員的觸角伸向中南美洲。
美國職棒小聯盟3A等級,分為3個聯盟。其中一個就是墨西哥聯盟。
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現役有30幾位墨西哥球員

尼加拉瓜
棒球運動來自於美國傳教士的帶入,盛行原因是由於多明尼加與巴拿馬移民的關係。2004年重新創建職業聯盟尼加拉瓜職業棒球聯盟,並且已漸漸讓尼加拉瓜本地球員比例與其餘各國達到1:1

巴拿馬
巴拿馬曾經有職棒聯盟,但在1972年解散。2001年11月,巴拿馬職棒重新開打

哥倫比亞
和南美臨國委內瑞拉和中北美臨國相比,哥倫比亞不算是棒球風氣強盛的國家,但是也曾輸出過不少大聯盟級的選手

巴西
和足球、排球、籃球等運動相比,棒球在巴西國內並不風行,主要是靠國內廣大日本裔移民後代的參與,有少數日裔巴西籍選手前往日本打社會人球隊。

荷蘭
荷蘭和義大利屬於歐洲的棒球強國之一,棒球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雖然棒球在荷蘭本土不算流行,但是在荷蘭屬地阿魯巴島、荷屬安地列斯群島,由於接近美洲,棒球算是相當普遍的運動。荷蘭棒球近年來進步驚人,有不少次擊敗紅色閃電古巴和美國職棒大聯盟外籍球員最多的多明尼加
此外,荷蘭球員進入美國職棒運動越來越多,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有擠下巴拿馬和尼加拉瓜趨勢。歐錦賽有20次冠軍,最近的5連霸

義大利
義大利是歐洲棒球實力僅次於荷蘭的國家,與荷蘭相同棒球屬於半職業。歐錦賽拿過8次冠軍

西班牙
西班牙是歐洲棒球第三強的國家,早期西班牙曾短暫強國。隨後棒球發展沒落階段,歐洲一直維持第三強,西班牙受中美洲棒球傳入,最近美國職棒勇士球團到西班牙發展棒球運動。提昇水準,歐錦賽1次冠軍,季軍高達12次的紀錄。

英國
棒球被認為是由板球演化而來,後來在英國遷往美國新大陸初期讓美國發明棒球。不過英國早期曾於1938年以4勝1負獲得第一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冠軍,只是如今英國僅發展板球為主,棒球運動已逐漸沒落。
直到最近去年(2009年)重回已久的世界盃,奧運雖然取消棒球,英國最終還是打進第二輪。

德國
希特勒獨裁者的柏林奧運,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佔領德國一些地區,與日本相似,棒球是受美國人介紹。
德國早期為西德,曾是歐洲與西班牙競爭多次歐錦賽季軍,德國有1次亞軍,6次季軍。棒球再歐洲獎項排名第五
德國當地註冊超過30萬人,在歐洲於荷蘭、義大利差距不大。
但是德國棒球在1970年沒落階段,隨後國際賽缺席,德國許多人無法打棒球,當地支持這運動眾多下,1985年重新開張,傭有與中國、西班牙相似的半職業
直到近年德國棒球已漸漸提升其水準。
有不少出生在德國的美國籍球員,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活躍。
去年雙城隊簽下一名德國大咖新秀,薪水相當驚人。
最近一次世界盃(2009年)3場比賽,在德國主場吸引超過3萬5人,寫下德國好幾年紀錄。威廉波特少棒擊敗義大利,獲得歐洲區冠軍。

俄羅斯
俄羅斯發展棒球起於蘇聯時期,原本因為冷戰的關係,蘇聯對棒球這項發源於美國的運動並不感興趣,但在1987年國際奧會將棒球列入1992年奧運會正式項目以後,蘇聯才正式開始推展棒球運動。俄羅斯三級棒球在歐洲發展還不錯,未來或許在歐洲有競爭力。

捷克
三級棒球在歐洲也發展不錯,捷克當地有4000人註冊棒球運動,捷克參加歐錦賽次數較少,從來沒有前3名。捷克近年有不少人,到美國職棒發展。目前都在小聯盟。捷克也具有競爭力。

還有其他國資訊很少
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其他歐洲. . .好像還很多..

幸好在論壇有朋有認識歐洲比較了解的訊息,還算寫的過去
你可以到台灣論壇了解歐洲的訊息
文章好久了..找不到了(你要問看看id叫某瑪莉)
之前維基有翻到

棒球有哪些國際比賽呢?

奧林匹克運動會:

1894年6月23日,國際體育會議通過成立組成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起草奧林匹克憲章,確定於1896年舉行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選出第一任主席是希臘人 Demetrius Vikelas 。這一天也被稱為「奧林匹克日」,用來永久紀念國際奧會成立及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誕生的日子。而棒球首度出現在奧運會,是在1904年的第三屆美國聖路易奧運會,由英國隊和美國隊進行一場非正式的表演賽。但國際奧會(IOC)與國際棒球總會(IBAF)並不承認這場比賽。而在正式紀錄上,棒球首度出現在奧運會,是在1912年的第五屆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2005年7月8日,國際奧會正式宣佈棒球將不會列入2012年第三十屆英國倫敦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最主要的理由是,真正發展棒球運動的國家太少。而2016年以後,棒球是否能夠再被列入奧運會,則尚未決定。

世界盃棒球錦標賽:

世界盃棒球錦標賽(Baseball World Cup)是由國際棒球總會(IBAF)所主辦的國際賽事,從1938年舉行第一屆比賽,至2005年已舉辦了三十六屆的比賽,是目前為止歷史最為悠久的棒球國際賽事。 「世界盃棒球錦標賽」六十餘年來僅有三次由亞洲國家承辦(1980年在日本、1982年在南韓,2001年在台灣)。前三十三屆官方名為「世界棒球錦標賽」(簡稱世錦賽),自第卅四屆起改為「世界盃」,就是希望可以像世界盃足球賽般蓬勃發展。

洲際盃棒球賽:

洲際盃棒球賽(Intercontinental Cup)是由國際棒球總會(IBAF)所主辦,原則上兩年一屆,並與世界盃輪流舉辦。1973年第一屆洲際盃在義大利首度舉辦,台灣當時就是創始會員國之一,中華隊當時是由「教官」曾紀恩擔任總教練,雖然最後只獲得第七名的成績,但也使我國得以繼續與國際棒壇接軌。

亞洲棒球錦標賽:

亞洲棒球錦標賽(Asian Baseball Championship,簡稱亞錦賽)是由亞洲棒球總會所主辦,亞洲各國輪流承辦的亞洲國際棒球賽事。亞錦賽早期也習慣被稱為亞洲盃,但是自從1994年起,亞洲棒球總會另外設置「亞洲盃棒球賽」,成為亞洲國際棒球的第二級賽事(亞錦賽的資格賽)之後,「亞錦賽」與「亞洲盃」就不能夠再被當作同義詞使用了。

亞洲運動會:

亞洲運動會(Asia Games)是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CA)所主辦的。第一屆亞運會於1951年3月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我國是亞洲運動會的發起人之一,也是亞運會會章起草人,但是第一屆亞運會舉辦時,正值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時期,因此未參加。從第二屆(1954年舉行)開始,每四年舉行一屆,每屆會期不超過十六天。

世界大學運動會:

世界大學運動會(World University Games)是由國際大學運動總會(the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Sport Universitaire,FISU)所主辦的國際重要賽事,從1959年於義大利舉行首屆比賽,每隔兩年舉行一屆。世界大學運動會是由各國大學生所參加的全球性運動賽事,由於參賽選手的年齡正值運動生涯的巔峰期,所以算是比賽水準頗高的重要國際賽事,常被視為大學生的奧運會;在本項賽事當中,比較受到矚目的項目通常是田徑、游泳、跳水、體操、籃球、網球、排球…等項目,棒球在世大運當中,反而是比較不受重視的運動項目,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中華成棒代表隊也有參加過這項比賽。

世界棒球經典賽:

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是由美國職棒大聯盟與國際棒球總會共同策劃的國際棒球大賽,首屆比賽於2006年3月3日在日本東京進行第一場比賽,由十六個受邀國家的代表隊分四地進行總共三十九場的賽事,為國際棒壇史上最大的棒球盛事。

亞洲職棒大賽:

亞洲職棒大賽(Asia Series)定位為亞洲各國職棒的正式國際比賽,2005年11月10日在東京巨蛋棒球場舉辦第一屆比賽。比賽由日本、南韓、台灣等三國職棒聯盟年度總冠軍球隊,與中國棒球聯賽所組成的聯隊參加。首先進行單循環預賽,然後由戰績最佳的前兩名球隊進行總決賽,爭取「亞洲第一」的榮銜

棒球與壘球的差別

壘球規則
  1. 攻守之選擇以擲硬幣決定,正式比賽為七局。
  2. 投手投球需採下投法。球離手位置需比腰低。好球帶比棒球大,在打擊者膝蓋最低點至肩膀最高點之間 (仍須位於本壘板上方空間內) 。
  3. 比賽時,雙方各有九人上場。死球時才可以替換球員,被替換下場的球員本場不得再上場。
  4. 一場比賽有七局,七局之後計算得分以判定勝負。若平手則延長至第九局後採「突破僵局制」先得分者獲勝;賽完五局後,比數相差七分以上時,即結束比賽。
  5. 如果先守隊在第七局上半或在最後一局下半三人出局以前其所得分數多於攻隊時,則不必賽完第七局。
  6. 正式比賽第七局賽完平分後須繼續比賽,直到在同一局中得分較多者為勝隊。
  7. 若無法在九局前分出勝負,在第十局開始使用「突破僵局制」規則《所謂「突破僵局制」為自第十局開始,攻方隊以第九局攻擊時最後一位出局擊球員為本局比賽開始之二壘跑壘員》。

    棒球的遊戲規則

    棒球一場比賽有9局
    棒球大概分成兩種模式
    1.一種是投手有打擊2.有DH所以投手沒有打擊(DH是指定打擊不用守備)
    投手有打擊的話只有9個人 沒打擊的話是10個人
    守備有9個人
    1.投手2.捕手3.一壘手4.二壘手5.三壘手6.游擊手7.左外野手8.中外野手9.右外野手
    三個好球後打者則出局 界外則記好球1個 如果有2個好球後再打出界外球不算3振 短打出界則算三振 4個壞球打者則保送上壘 揮棒過半也記好球一個
    投手把球投到打者身上(衣服削到也算) 打者直接保送上壘(有揮棒動作則記好球)
    球如打到打者頭上(包括頭盔) 投手就一定要下場
    球未落地就被野手接到直接接殺出局
    球已落地則要刺殺或觸殺(強迫進壘只要刺殺 觸殺也行)(未強迫進壘一定要觸殺)
    一局要三人出局才換另一對進攻
    ◎以上大概就是守備的規則了◎
    打擊者一隊一輪有9個人次
    如果打到標杆內 又打出全壘打牆則算全壘打壘上的跑壘員和打者都可以回到本壘得分
    安打可以讓打者上壘
    ◎以上是進攻方的規則◎
    大概是這樣 其他還有少見的特殊狀況及非常詳細的規則可以上中職網站看看
    http://kids.cpbl.com.tw/
    基本上女生也可以打硬式棒球的

    不過......我就說的直接一點囉!

    基本上女生的臂力還是比不過男生的

    除非你要加倍的練習!因為臂力其實有點天生啦!

三人制棒球

三人制棒球規則、場地、器材介紹如下:

一、成員組成:球員 3 人。裁判 1 人。

二、場地:邊長為 八公尺 的正三角形,壘包於三個頂點的位置,邊長可無限延伸,三角形邊長內皆為界內區。

三、球數計算方式:比照正式棒球,但二好球後出現界外球亦裁定為好球三振出局。四顆壞球為保送,觸身球不保送,但記為一壞球。

四、得分方式:上一壘後折返本壘得一分,通過一壘上二壘後折返本壘得二分, 一壘往二壘途中可依場上狀況隨時折回本壘。四壞球保送亦得一分,但須完成一壘與本壘間折返的跑壘動作。

五、出局方式:三振、接殺或封殺 ( 球在跑壘員回本壘前先傳回本壘 ) 。但為避免 碰撞,故不得以觸殺方式使對手出局。

六、投手:軸心腳須踩投手板(距本壘板 九公尺 )始得投球,姿勢不拘,球種不 限。

七、比賽局數:正規三局,遇平手則延長直至分出勝負為止。

八、其他規則:

1. 為維持運動精神必須尊重裁判判決,好壞球不得抗議,如有責怪隊友之情事,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則裁定對方獲勝。

2. 場上 3 位球員得任意改變防守位置。

3. 繞壘時需確實踏上壘包,否則得分不算。回本壘時為避免與防守者相撞, 防守者踩本壘,跑壘員踩打擊區。

4. 比賽中不得滑壘,滑壘者算出局。

九、場地(如圖一):



圖一:三人制棒球之場地(資料來源:新南國小 陳信勳 老師)

十、使用球具(如圖二):

( 一 ) 樂樂棒球球棒。

( 二 ) 直徑約九公分之空心塑膠球。



圖二:三人制棒球之球具(資料來源:新南國小 陳信勳 老師)

比較「三人制棒球」與樂樂棒球及傳統棒球之主要不同如表一所示,由表可看出,「三人制棒球」不僅彌補了樂樂棒的一些缺失,其令人血脈噴張的投打對決更貼近真實的棒球運動,最重要的是其很適合全家人一起參與,除了可增進親子關係外更有助於棒球運動的推廣,進而達到全民棒球的目標。綜觀以上所述,「三人制棒球」,雖然簡化了傳統棒球中繁雜的規定及裝備,但卻保留了棒球比賽裡「投、打、跑、對決」這些最菁華的元素。實在是一項很值得加以推廣的好運動。

表一:傳統棒球 ( 少棒 ) 、樂樂棒球、三人制棒球之比較


三人制棒球
樂樂棒球
傳統棒球 ( 少棒 )

場地限制




每隊球員數
3
9
9

比賽局數
3
6
6

使用比賽球
塑膠
海綿
硬式 ( 紅線 ) 軟式 ( 橡膠 )

使用球具
海綿包覆球棒
海綿包覆球棒
鋁棒或木棒

所需經費




教學難易度




親子共享




棒球樂趣




安全性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棒球的發源地與起源

棒球是誰發明的?雖然美國人堅信棒球是由他們發明的,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棒球是由英國傳進來的「ROUNDERS」及「TOWN BALL」兩種運動演變而來,但真正的發展則是美國本土的不斷改進才能成為今天的盛況。

而日本棒球的起源呢?過程是這樣的:「一八七一年日本人牧野伸顯赴美留學,在美國的三年時間牧野學會了棒球,學成歸國後,在開成學校(現東京大學前身)和外國(美國人)一起打棒球,而據說這就是日本棒球的起源。」(註十一)。

(註十一):戶部良也「棒球東遊記」(86)P140。

敘述這兩段美日棒球起源的目的在於說明,許多運動在當地從無到有的推展,大都是「從外而內」的力量促成,而台灣棒球的源頭,台灣第一支棒球隊的成軍,日本人就是扮演這種關鍵性的摧生角色。

最早從日本本土傳來的運動並非是棒球,「也不是為了身心健康的其他運動項目,而是因應台灣抗日活動下、為了治安上所需要的『練武』性質之運動,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亦即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實施所謂的體育活動是不可能之事實相吻合,也可以理解。」(註十二)。

在劍道、相撲等武術性質的項目成為日本人初期佔領台灣的唯一「運動」之後,隨著台灣本島政經及治安的穩定,過去拿球棒做揮棒練習卻被誤視為歹徒的情事,已經慢慢在台灣消失了,而日本人也開始「走出戶外」去重視他們最喜愛的棒球運動,這差不多是一八九七年左右的事情了。(註十三)

(註十二)(註十三):蔡宗信「日據時代台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P.16

然而,從一八九七年「出現」的棒球,對台灣人而言仍是陌生甚至是接近可怕的地步、「當時的台灣人,對於棒球運動仍然是十分的陌生,尤其是對於打擊動作與姿勢感到驚奇與不解,這和過去台灣人從未接觸過新式體育運動,從未接觸過棒球有關。」一般的台灣人「不敢」打打棒球,這種情況一直到一九二七年蘇正生就讀嘉農時仍是存在的,他是這麼回憶的:「我最初是網球隊員,棒球碰都沒碰過,為什麼沒有碰過,因為不敢。那時候棒球,日本人口中的『野球』,根本沒有幾個人敢玩,因為聽說棒球很硬,打在身上會把人打死,『會打死人的東西』有誰敢去碰呢!所以只有日本人自已在玩。」(註十四)

(註十四):曾文誠「職業棒球雜誌」108期。

一九二七年以前的台灣,棒球只有日本人在玩,除了經由蘇正生口述所得之外,另一證據是西肋良朋在「台灣中等學校野球史」中對一九二八年嘉農首次參賽有如上的文字介紹:「這是前所未有的球隊,因為它充滿了『在地味』,球隊當中除了日本人之外,還包括了高山族及漢民族。」注意「前所未有」這四個字,也就是說起碼在正式的史料中,在一九二八年之前看不到有台灣人組隊或參與棒球賽的記錄。

日據時期初期台灣人不打棒球,除了陌生、害怕之外,另一主因是日本人的心態。早期的日本人是不肯教本地的台灣人打棒球,那是因為「極東奪冠賽(亞運會前身)首度舉行是在一九一三年,棒球從第一屆開始就列入正式比賽項目。中國在第五屆(在上海舉行)才參加比賽,而且還是召集到夏威夷經商奮鬥的華僑所組的棒球隊伍。僅就棒球而言,基於台灣人是中國人子孫的理由,日本人根本沒有意願教台灣少年打棒球。」(註十五)

(註十五):鈴木明「令人驚訝的台灣棒球」。

這種日本人不教台灣人打棒球的狀況一直到嘉農棒球隊出現為止。所以若就歷史的角度來看,嘉義農林這支棒球隊對台灣棒球史的價值在於它將「台灣人」放進了棒球之中,而關鍵人物則是近藤兵太郎。

如前所述近藤兵太郎曾擔任過日本棒球名校松山商、嘉義農林、新田、愛媛大學棒球隊教練,是位有五十年指導球隊經驗的教練,名人堂選手藤本定義、森茂雄都曾指受過他的指導。大正八年近藤以教師的資格渡海到台灣就任嘉義農林野球部的教練 ,在鈴木明所著的「令人驚訝的台灣棒球」一書中描述到台灣之後的近藤其夢想是「將無人理睬的台灣棒球隊伍帶到甲子園,讓日本人驚訝一下。」

而此書中也提到「近藤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帶台灣球隊進甲子園),他的腦海裡全然不在乎(球隊)是日本人、台灣人或是阿美族,近藤用他的雙腳繞行走遍台灣全島,只要是有潛力的少年,就帶回自己的學校。」

.請問棒球為什麼叫棒球

據考證,希臘和印度的古代寺廟以及碑石浮雕上均刻有持棒打球的圖案。現代棒球運動的起源說法不一、有的認爲源於15世紀英國的板球,但多數認爲始於美國。1839年美國陸軍軍官道布林戴(AbnerDoubleday)在紐約州的庫珀斯敦舉辦了首次棒球比賽。1845年世界第一個棒球俱樂部在紐約成立,並由卡特賴特(Alexander Cartwright)確定正式比賽場地的規格,並制定較細的競賽規則。1869年美國成立世界上第一個職業棒球隊。1871年美國成立全國職業棒攻方隊員擊球後跑完一、二、三壘,回到本壘得1分。如攻方隊員3人出局無人跑回本壘,攻方得零分,攻方變成守方。僅設男子專案,1992年被列爲奧運會比賽專案。



台灣棒球簡史

日據時期日本人將棒球帶進台灣,國民政府遷台,軍中球隊引進籃球運動,超過一甲子時間,棒球與籃球是本地兩大主流運動;將時間回溯日據時期,約在一九零六年,北部組織第一支正式的棒球隊,一九零七年嘉義地區即出現標準的棒球場,嘉義製糖廠邀請日本法政大學棒球隊來台友誼賽;一九一四年中部地區就有棒球隊出現,掀起中部地區的棒球熱,當時台灣各地都盛行打棒球,北.中.南都有學校或機關團體球隊.



一九三一年,嘉義農校棒球隊進軍日本甲子園,甚至空前也絕後打進總冠軍賽,寫下台灣棒球最輝煌的歷史,其實台灣早幾年約在一九二五年,有一支名為能高棒球隊訪日比賽,取得不錯的戰績;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在不鼓勵但也不禁止的情況下,由金融界.公營企業與各軍種支持的球隊在台北新公園棒球場舉行對抗賽,這段沿革約在民國四十年至五十年間.



民國五十七年,來自台東的紅葉少棒以七比零打敗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隊,五十八年台中金龍少棒隊贏得我國首座世界少棒冠軍,民國六十一年屏東美和青少棒贏得第一座世界青少棒冠軍,到民國六十三年中華青棒代表隊(以美和與華興為主體),美和青少棒隊,高雄立德少棒隊拿到首座三冠王,台灣棒球開始推向世界舞台!



三級棒球培養出眾多的棒球英雄,這一批批少年英雄逐漸成為台灣棒球的新生代;一九八二年九月,中華隊重返世界棒壇,並且打進前四強;一九八三年比利時洲際盃,中華隊榮獲第三名,而且以十三比一大勝超級強隊古巴,震驚世界棒壇,同年度的亞洲盃,獲得史上第一座冠軍,並獲得奧運比賽資格;一九八四年,獲得洛杉磯奧運示範賽銅牌,當年度十一月份,中華隊在古巴哈瓦那舉行的洲際盃,再度擊敗古巴隊,贏得亞軍;多項國際賽事證明,台灣棒球的水準已擠身世界之林……



從民國七十年至八十年,可以說是台灣棒球真正具備世界水準的關鍵年代,而不僅是小孩子玩玩棒球而已;我們自己主辦國際成棒邀請賽,多次參與眾多國際賽事,提升台灣的棒球技術,進而將國內業餘好手成為旅外的職業悍將,尤其吸引日本球團的目光;從早期李來發、高英傑、李宗源直到二郭一莊一呂,還有加入日本社會隊的黃平洋、涂鴻欽、林仲秋、康明杉、謝長亨、林易增、吳復連等,可以說明這段黃金時期。



一九八八年是台灣棒球的新紀元,當年九月份在韓國漢城舉辦的奧運會,中華隊賽前呼聲頗高,竟然會連三敗,在預賽就被KO了,當時球迷的心情只有現在阿根廷的足球迷可以感同身受,不過也因此造就另一個棒球榮景,職棒的催生;當時的兄弟棒球隊領隊洪騰勝先生表示,當時的環境已栽培許多好手,與其放洋國外,不如成立職業棒球隊留住人才,並以一己之力呼籲有遠見的財團組織職業球隊,並獲得當時味全隊的支持,且力邀統一與三商公司參與;一九八九年開始籌備,預定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七日正式開賽。



台灣從此成為亞洲第三個棒球職業化的國家,洪騰勝先生博得職棒之父的美譽,說到洪先生,就必須提一位令資深棒球人感恩的人,前棒協理事長嚴孝章先生,嚴理事長在任內為我國爭取參賽機會,積極為棒壇做事,就在中華隊更需要這位大家長時,嚴理事長於一九八六年七月因病因公務操勞而病逝,對於嚴孝章先生,我們永遠感念!



一九九零年職棒正式開打,當時創始的味全龍、統一獅、三商虎、兄弟象逐漸帶動職棒熱度,新生代棒球明星如郭李建夫.、林朝煌、廖敏雄、白昆弘等,帶領中華隊奪得一九九二年巴賽隆納奧運銀牌,台灣棒球運動衝到巔峰…..



受到職棒隊增加之故,中華成棒隊從一九九三年起在亞洲盃與亞運總是第三名,連續兩屆奧運均缺席,一九九七年台灣職棒大聯盟成立,兩造聯盟的惡性競爭與簽賭事件的影響,造成台灣棒球的低潮期;所幸新一代的棒球好手一位接一位冒出來,陳金峰、蔡仲南、張誌家、曹錦輝、郭泓志等又燃起中華隊奪標的希望,去年在台灣舉辦的世界盃棒球賽,我們榮獲第三名,一掃近年中華隊戰績不佳的噩夢,今年職棒亦有回春現象,球迷也漸漸地回到球場,台灣的棒球如此這般好現象,期待永續的成長與經營,中華隊加油!台灣的棒球加油!!





棒球規則和知識



棒球是以9人爲一方,在室外場地使用球棒和球進行的一項球類運動。這既是業餘競技運動也是一項職業運動專案,比賽的目標是贏得比對方更多的分。當一名運動員跑完全部壘位,並未被判出局即得一分。

一個棒球隊由9名隊員組成。實際上一個隊可以有20名隊員,但只能有9名隊員上場。(替補隊員沒數量限制。但是替補隊員不能第二次上場比賽)

球場分爲內場和外場。內場爲正方形。四個角上名有一個壘位,內場也叫“方塊”。內場是由界內地區與界外場臨界的兩個過和界旬地區另外兩個邊圍繞而成。或譯爲:[內場呈正方形,其中兩個邊緊接外場院(屬界內地區),另兩個邊緊接界外地區。]

棒球的球棒是堅硬,光滑的木制棒,一般爲3英尺6英寸長(1.668米)。圓球的表層是用馬皮包裹的。

棒球被當作是美國的國球(全國性娛樂)。

棒球要求(運動員)具有速度和力量,平衡與協調,柔韌與靈活等項素質。作爲一名隊員與全隊的配合能力是重要的,個人的基本技術包括:擊、投、守、準確傳球、跑壘和偷壘。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握球方法投出,如曲線球、滑球、指節球和快速球等。最重要性是擊球的站立姿勢,向後引棒,伸踏,揮棒,中球和後繼動作。棒球防守位置有投手,接手,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遊擊手,左外場員,中外場員,右外場員。

擊球員能打出跑完各壘回到本壘的球叫本壘打。多數本壘打球都從界內外場地區飛出圍欄。

裁判人員包括一名主裁判三名司壘裁判員和若干名記分員。司球裁判員負責使用規定手勢同時喊出“球”或“擊”。司壘裁判員判定安全和出局。



世界性業餘棒球運動管理機構的名稱:國際檢聯是世界業餘棒球管理機構。IBA是國際棒球聯合會的簡稱。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棒球為何被稱作國球?

一九九四年的七月底,驅車蜿蜒在台東的山區道路上。台東已是塊遠離塵囂的地方,而這片層層疊疊的峰巒,卻似乎未識喧囂為何物,耳裡聽到的盡是千篇一律的安靜,車子的聲音猶如一滴墨水,沒入廣大的鏡湖中。天也許萬古以來都是這般的藍,偶有坐立不安的雲徘徊著;藍色的下方,是深邃而幽靜的綠,車子走著走著,便往那叢未曾被撥動過的綠裡鑽去,終究是到達了目的地-紅葉。這個曾經絢爛的小村落,儘管物換星移,依稀可以嗅出昔日之風采,煥然一新的紅葉國小掩不住人們對其過去的緬懷。陳列館中削木成棒與撿石成球的往事,和牆上多位職棒球員的簽名相對著。棒球在台灣正茁壯著……



日本巨人隊六十大壽了,在一甲子的光陰中,老巨人們揮動著棒子,把球打得又高又遠,直入許多日本人的心坎裡,今年,大家注視著巨人拿下冠軍來過生日;另一個聯盟中,二十歲的鈴木一朗同樣揮著棒子,寫下一重重新紀錄,達到了二百支安打的「奇蹟」,今年,大家期待著ICHIRO創下「夢之四成」。耳順的巨人和弱冠的一朗就這麼在同一舞台上引人關注。



美國職棒罷工了,牽扯出制度面的問題,而一般人煩惱的卻是如何習慣沒有棒球的日子。一百二十五年的歲月以來,隨著紀錄的累積,球場上的英雄們不停寫下一幕幕傳奇。棒球在美國早已不只是棒球而已。對於美國社會而言,職棒的文化意義厚實如這項運動一又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成就。「要了解美國,先了解棒球吧!」曾有人這麼說著。



職棒五年的十月,早早等著三連霸的兄弟隊卻遲遲開不起勝利的香檳,破釜沈舟的統一隊在「成也英雄,敗也英雄」的局勢下一路收復城池,硬是讓球賽的高潮延續到了球季的最後一週。「還有希望!」此時的統一正像是二出局後的九局下,努力地想揮出逆轉的滿貫全壘打,不能再有出局了-不能再輸任何一場了。輸定了嗎?有誰肯定?希望總是支撐著每一場的棒球賽。



「這就是棒球!」許多人不約而同地選擇這句話來為棒球下註解,因為如果要強去分析一場球賽的結局,答案很可能是一連串的「要不是…就…」。在九局下的三出局前,棒球場上總可能出現著意料中的意外,用結果論來說明它應該輕鬆多了。有人說棒球是唯一由防守者持球的運動,可以想像著當投手投出去的球若非乖乖地進了捕手的手套,便要經過如下的旅行-投手之投球,打者之擊球,野手之接球、傳球,乃至再傳球,才回到投手手中,也許可能就不再回來了。這麼一段歷程後才足以決定出局與否,球兒在旅途中的意外在所難免,而經常是五十多個出局後才確實地結束一場比賽,「沒有不可能的事」因此成了比賽者的座右銘,領先者的憂慮與落後者的企求。再深刻地去觀察這一段球的旅行,其實是受許多人與非人的因素左右著,人總是難以捉摸,有這麼多人同時從事的棒球不足為奇地會有許多驚嘆號-這就是棒球!



如果不是罷工,Matt Williams 可能刷新Roger Maris單季六十一支全壘打的 紀錄,而Jeff Bagwell還是Frank Thomas則有望拿下幾十年未見的三冠王。正因為棒球多變的特性,棒球上總不停出現著英雄。單一的比賽裡,美妙的防守,石破天驚的一擊或威風八面的投球,都是令人讚賞的焦點;而一連串的職棒賽中,九成八的守備率,三以下的自責分率及三成的打擊率顯示了一個選手的可取之處。「紀錄是球迷的嗎啡」,前幾期之職棒雜誌如此寫著,當個別地欣賞某場比賽時,球員的臨場展現和球賽的戲劇性應該是人們所關心的,然而在連續的職棒賽中,球迷所在乎的另外還要加上紀錄的追求和局勢的分析。職棒比賽裡,紀錄扮演著如下的角色:紀錄是棒球的歷史-人們把棒球場上的一切盡可能地訴諸文字和符號,透過選擇的方法,將若干人們以為有意義的事實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解釋已發生的結果,一方面為多變的棒球尋求預測的途徑。因此,紀錄給了人們永遠談不完的話題,可以評價球員,可以批評球賽。紀錄豐富了職棒的內涵,它串連了每一場有意義的比賽而賦予了職棒的歷史性,它累積了每一位球員每一場的表現而說明了該球員在職棒史上的地位。因為紀錄,Matt Williams 和鈴木一朗同受期待,而Nolan Ryan的七場無安打比賽和巨人的V9同樣令 人懷念。



站在紅葉國小的紀念館裡,牆上古老的相片,戰勳彪炳的紅葉少棒球,記憶中不禁浮現九二年奧運二度擊敗日本的一幕幕。在某個記不清楚的年代裡,棒球走進了台灣,而直到職棒元年為止,印象裡的台灣棒球似乎總和一連串與外國球隊奮戰的往事割捨不開。也許是被壓抑了一個世紀的緣故,來到台灣的中國人還繼續和強權對抗著,不過是戰場轉變成球場。當處於一個幾乎只有講話比別人大聲的時代裡,儘管只是自家的小孩贏了別家小孩,便足夠舉國歡騰的了,紅葉少棒受到懷念,是有其背景的。棒球場上不斷有著英雄出現,當國家英雄持著球棒戴起球帽時,棒球於是背負了「復興的使命」,推展棒球遂成了重要的政策之一。很久以前,或許是機緣,或許是棒球自然原始的本質,台灣人接受了棒球運動,而當紅葉少棒隊打敗日本隊時,台灣創造了第一個「台灣奇蹟」,對當時的寶島產生了啟示,小國能夠勝過強國,正如同棒球賽裡弱隊未必然居於絕對劣勢,沒有不可能的事!一直到不久前為止,台灣棒球總受到上述情結的影響,國家光榮或多或少左右著人們看球的心理。棒球始終給了人們談不完的話題,無論是意氣風發地讚揚打敗古巴,還是義憤填膺地檢討輸給日本。棒球的世界中,台灣不是亞洲四小龍而已,還要當世界的五強龍,只是在那個時候,球員的舞台總在遙遠的一方,而棒球離一般人也是好遠。



職棒開打已經五年了,五年下來,在球迷、球賽方面職棒都有顯然可見的進步。猶記得草創時期的職棒,曾在些許懷疑的眼光中開始成長,然而長久以來棒球作為「國球」,原本厚植的球迷基礎及球員素質,較諸其他運動更有成為職業運動開路先鋒的條件。幾年以來的發展結果儘管現存及隱伏的許多問題仍待解決,卻已消弭了當初的一些懷疑,主要憑恃的是-職棒的根已漸漸深入台灣社會了。不知從何時起,職棒新聞佔去了體育版大半的篇幅,而且是常態地出現在每天的報紙裡。而假日的校園中,公園裡,有個稍微寬闊的空間也許就塞進了二隊人馬比賽著棒壘球,壘與壘之間穿梭的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以及一陣陣風塵及吶喊聲。從職棒元年第一場象獅賽起,隨著一年一百八十場而後至二百七十場之例行賽進行著,棒球不知不覺成為大眾從事的運動,而棒球知識也因為職棒的宣傳而較以往普及。職業的球場上,一年的九十場比賽鍛鍊了球員的球技與經驗,不斷提升台灣職棒的水準;而看台上的球迷,九十場下來看球的心得,豐富了個人的棒球素養,五年以來,除了球迷的增加與穩固,並普及於兩性和各年齡層之間外,球迷的整體心態一直不斷地職棒化,對許多球迷而言,看棒球賽不再是單純地看熱鬧,誠然棒球場上是熱鬧的,一個職業的球迷應該是享受著那一款氣氛,而好好去欣賞一場比賽。相對於職棒開打以前的球迷,看球已不用再依附於棒球以外的目的,職棒已把棒球生活化,對職棒的球迷而言,看比賽其實是實現生活的一部分。美國職棒罷工了,而台灣職棒度過了豐收的一年,心滿意足的球迷,是否想像著有一天,台灣的棒球場也這麼剎那間地安靜下來,如何去面對那一陣突然而來的愕然?



一九九四年兄弟封王的那一夜,龍隊的坎沙諾同時也敲出了三支全壘打,由落後廖敏雄到超前,於是幾乎確定了職棒五年打擊三冠王全數落在外籍球員的事實,這是五年來僅見的。洋將如侯鳥般地來去台灣,也左右著台灣職棒的戰局。今年,克力士的缺席使兄弟的奪冠路多坎坷,威爾的拼命解了熊隊的幾番危難,三劍客的發威是三商贏球的主因,林克、卡羅守住了統一的內野、龍鷹二隊甚至有一陣子未曾在先發投手名單上填入本土球員。今年,外籍選手共拿下了一半左右的勝場,而轟出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全壘打。對洋將之依賴反應了一些事實,首先是本土球員的不足,包括人力資源培養不夠及球員素質的不整齊。職棒基於和業餘的差別須要一定實力的球員,更因賽制而要求不絕的兵源。其次是本地的棒球水準仍希望經由外籍球員引進技術和觀念來提升,五年來我國職棒的實力不斷提升,因此必須不停更新洋將以符需要。這樣來觀察可以發現台灣棒球發展的若干狀況,而或許由另一個角度出發可感覺到職棒表現著某一方面的台灣社會。媒體上常聽許多外籍選手表示喜歡留在台灣,在此不究其動機為何,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球迷是不排斥洋將的,而且積極地對他們感到興趣,虎隊的鷹俠和象隊的帝波,五年來已有廣大的球迷。台灣人易於接受外來文化,這應該是目前洋將滿場飛的內緣因素之一。所以說職棒在融入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反應著人們的生活。「棒球是美國歷史的氣壓計,晴雨表」,在台灣,棒球逐漸地有類似的功能,從球場上的球員、教練、裁判,看台上的觀眾、球場外的攤販、黃牛、球場的建設、球員和老闆的勞資關係、球場暴力……這些人的觀念、態度和呈現的事實所構成的環境,有相當程度在台灣社會中是有跡可尋的。職棒是個鏡面般的棒球,越磨越亮,映著球體外的一切,球外自是一片天下,而球內也是個具體而微球外的世界。



在田宮、宅和、小池等幾位先生加入職棒五年的戰局後,時報鷹和李瑞麟彷彿成了中華職棒的「抗日英雄」。自小川宗直、森下正夫和柏木敏夫開始,日本職棒一點一滴地影響著台灣棒球,包括成棒。難道台灣棒球在逐漸日本化嗎?台灣人接受日本棒球應該要溯及到更遠的年代,談台灣棒球和日本的關係便不該在職棒開打後才討論。日本人繼承了美國人的棒球而發展出適合日本人的玩法,如果用細膩謹慎和粗獷積極來分別概括描述日本和美國的棒球,那什麼是台灣的棒球?日本和美國球隊的態度被稱為棒球打法的二種典型,其實不論謹慎或積極的戰術運用,在棒球發明的同時,就已存在棒球豐富的內涵中,其中的運用,自是因人因時而異。當然台灣人也可以由多變的棒球中去發現另一套作戰方法,訓練方式來符合需要,但那並不能真正稱作台灣風格的棒球。棒球是人在玩的運動,每個地方的人各有其特色,日本人的棒球和美國人的棒球之所以不同在於依各自的個性所表現出的整體棒球藝術的差異,非僅止於比賽的內容而已。人不是棒球的機器,而應該是棒球在發揮人的性情,這麼說來,棒球是種藝術。什麼是台灣的棒球?一座座威廉波特的獎杯,還是奧運的銅牌和銀牌?以前是,現在也許還是,但不應該是全部,畢竟在棒球的世界裡,獎牌背後的象徵外,還有很大的空間是人們盡興的所在。



職棒是個有機體,它一方面構成,而另一方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以美國而言,一百二十五年來的成長,美國職棒已如一棵大樹,一棵心靈的家門前的大樹,每截枝幹代表每個時代,而每片葉子寫著每一場比賽的故事。這樣的一棵樹,順理成章地提供了美國人乘涼嬉戲的場所,情感與夢想的寄託,理所當然地看著一代代美國人的成長與凋零。要了解美國,爬到職棒的樹上,進入它的年輪裡,可以得到它所經歷的一切。職棒是有生命的,當棒球的樂趣深深吸引人們時,宣告了這生命的開始,而一場場職棒比賽的進行、紀錄的累積,無疑是職棒一點一滴的成長。人們的參與一方面促進了職棒生活化,職棒則在另一方面形成人們新的生活-職棒文化於是產生,職棒的生機也正是存續在人們的活動之中。棒球在台灣正茁壯著,多年以前撒下的種子,如今已是一棵小樹,小樹上慢慢累積著屬於台灣的棒球故事,逐漸地把根深入台灣的文化裡。它會如何長成?人們怎麼灌溉,它就怎麼成長吧!



車子漸漸駛遠了紅葉村。遠了,更遠了,一九九四年的台灣與紅葉少棒隊;輸了,又輸了,威廉波特和亞運都輸了。在棒球的台灣裡,曾幾何時紅葉少棒和威廉波特和亞運還是奧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在,則想像著那一天陳義信的百場勝投,那一天鷹俠的百號全壘打,那一天王光輝還是羅敏卿的一千支安打,棒球總是讓人期待的;想像著那一天台灣也有巨蛋,那一天球場的雞蛋雨竟是人們懷念的對象,棒球總是令人關懷的;也想像著那一天中華隊竟非大陸隊的對手,那一天職棒罷工在台灣上演,棒球的台灣,是否還是一樣地茁壯?

棒球的發明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英語說得流利的德國軍人,穿著美軍的制服,混入美軍後方,來去自如。但是,美軍卻想出一個辨認「冒牌貨」的方法。他們把可疑的士兵攔下來,問他們一些有關棒球的問題,或者明星球員的事情。真正的美軍都能對答如流;但是,冒牌的德軍就答不出來,馬上被美軍抓起來,關進監牢裡去。

很多人都認為棒球是起源於美國,發明人叫道伯帝(Abner Dou- bleday),時間是1839年,地點則是紐約的庫柏斯鎮(Cooperstown, New York)。但是根據歷史的記載,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歷史學家認為道伯帝這個人可能從未打過棒球,他頂多只是為棒球做了一點小小的改革罷了。

很久以前,古埃及人就在玩一種棒子和球的遊戲,當做宗教儀式的一部分。法國人也一度盛行一種類似棒球的遊戲,叫做「監獄球」。英國人早在十七世紀就玩一種叫做「圓場棒球」的遊戲。1744年,在英國出版的一本兒童刊物,就描述了棒球這種運動,同時有插圖畫著一個手握球棒,站在本壘板邊的打擊手,還有他後面的捕手,前方的投手和另外兩個壘包。

圓場棒球和今天的棒球很相似,最大的不同則是用木樁來代替壘包;還有守備員可以用球來丟跑壘員,如果跑壘員被球擊中,就算出局。

美國殖民者最早玩圓場棒球的,是在十八世紀的新英格蘭。他們把這種球戲稱
為「城鎮球」、「麻州遊戲」,有時候也稱為「壘球」。

十九世紀開始,棒球漸漸在美國風行起來,規則也逐漸改變。首先是以扁平的壘包代替木樁,後來在1830到40年之間,用球丟人的規則改變成以球觸人,這是棒球規則最重要的一次改變。

現代我們所熟悉的棒球,則開始於1845年。當時,一個名叫卡特賴特(Alexander J. Cartwright)的人,組織了「紐約燈籠短褲棒球俱樂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棒球組織。他並制定了一套規則,包括壘包距離27.4公尺、每隊九名球員、三振出局等等,和現在的規則已經相當接近了(第一個職業棒球聯盟則創始於1871年3月4日)。記載上,第一場採用此規則的棒球賽是1846年6月19日在紐約舉行。

不過,卡特賴特的規則當中,仍然有一些很有趣的,譬如:

兩隊比賽,先得二十一分以上者為優勝。1857年以後,才改為比賽九局,得分多者為勝。

投手只能投下勾球(手在肩以下)。1884年才允許\投手投別種球。

球落地一次被接到,打擊者也判出局;1864年才改成不出局。

三好球則判三振出局,但要揮棒落空才算好球,所以不揮棒就出不了局。1868年才採用好球帶的規則。

早期棒球沒有保送上壘這種事,到了1879年改為九壞球保送。現在的四壞球保送是經過幾次演變之後,1889年採用的。

1901年才採用在兩好球之前,擊出界外球算好球;兩好球之後,擊出界外球不算好球。

1912年棒球就曾為奧運的表現項目,但是卻一直到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奧運會才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我國代表隊還得到銀牌的榮譽

.法國的棒球 歷史

根據美國棒球運動發源地紐約州古柏鎮棒球博物館資料記載,由古埃及墓穴中的圖畫便已發現有使用「棒」和「球」的遊戲。

人類學家考證稱,人為所有的現代
球類運動都起源於古代的宗教活動,由宗教活動的儀式演進而來的,首次有記載的打擊競技比賽活動,約於5000年前的古埃及,而希臘和印度的古代寺廟以及碑石浮雕上均刻有持棒打球的圖案。

爾後,漸漸的演進到現在分隊或分組的比賽,球類活動就分成了兩種不同的型態一種適用腳踢的,另外一種就是以棍棒揮擊的方式,就像現代的曲棍球、高爾夫球、棒球等。於中世紀越過英吉利海峽傳入英國,迅速在英國發展出類似近代的棒球運動,稱為stool ball(凳球)。

當時這種stool ball的遊戲只有兩個壘包,後來再增加了幾個壘,而打擊者完成打擊之後必須繞完所有的壘才能得分,同時也增加了跑壘者被傳球擲中即出局的規則。

隨著凳球的流傳到英國各地,漸漸出現地區性的不同。分別向兩個門柱,或多個壘包兩種不同方向發展。

兩個門柱的板球(Cricket)一詞在1598年首見文字紀錄。當板球傳到愛爾蘭及鄰近的北不列顛時,出現了多個壘包的演變而出現了繞圈球(Rounders)。

繞圈球隨著時代不同曾出現過三個、四個、與五壘包的規則。其實繞圈球的愛爾蘭文為 Cluiche Corr,也就是 Cricket(板球),儘管與英格蘭流行的板球有所不同,對當時的愛爾蘭人而言繞圈球就是板球。

1892年英格蘭與威爾斯政府決定將 Rounders 正式改名為 Base ball,規則和後來 NRA 繞圈球聯盟極為類似,又叫英式棒球。
大多數歷史學者認定愛爾蘭繞圈球和現代棒球有直接的傳承關係。換言之,棒球運動源於
英國的板球與繞圈球演變而成的。
隨後英國人殖民美洲也帶來了英國的民間競技運動。
1845年,美國人卡特萊特(Alexander Cartwright,美國認定為棒球之父)在紐約成立世界第一個棒球俱樂部(紐約尼克巴克隊),確定正式比賽場地的規格,制定較細的競賽規則,出版了最早的書面棒球規則。這個日後被稱為「紐約球賽」、或是「尼克巴克規則」的版本共有二十條規則,奠定了現代棒球幾項重要的基礎。

1846年6月19日,在紐澤西州霍博肯市的艾莉西安球場(Elysian Fields,即現代棒球的誕生地)舉行第一場棒球比賽。因此,現代棒球運動可說是在美國成形並發揚光大推展到世界各地。
1904年棒球運動首度出現於奧運會當中。
1984年,則首度在奧運會以錦標賽的模式進行,成為日後奧運棒球賽的範例。

1992年,成為第二十五屆巴塞隆納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棒球規則】

2004-02-20
【棒球規則】一、比賽之目的、球場及用具


1.01
棒球運動係指依照本規則之規定,在有圍牆之球場內分成 2 隊,每隊 9 名選手各由經理指揮,並受一名或數名裁判員裁判之競賽。
1.02
各隊以獲取較對方多分得勝為目的。
1.03
所謂勝隊係指依本規則之規定於正式比賽終了時,獲得較多分者而言。
1.04
球場係依據下列要領以及插頁圖一、二、三所示之方式設立。內野係90呎(27.431公尺)四方,而外野係指如圖一所示在一壘線及三壘線所延長之界外線(FOUL LINE)間之地區。
從本壘至界內區域、圍牆、看台或其他阻礙物,須在250呎(76.199公尺)以上,從本壘沿界外線、兩翼之距離須在325呎(99.058公尺)以上,至於中外野之距離以400呎以上(121.918公尺)為理想。
內野壘線及本壘板應在同一水平,但投手板必須高於本壘板10吋(25.4公分),即自投手板前 6 吋(15.239公分)處朝向本壘板方向 6 呎(1.828公尺)之地點為止以每 1呎(0.304794公尺)保持 1 吋(2.5399公分)之斜度差,此項傾斜度各球場應力求一致。
內野及外野包括其界外線係屬界內區,其他則屬界外區(FOUL TERRITORY)。
自本壘經由投手板至二壘,此一直線應以朝東北東方向為宜。
自本壘至後擋設置(BACKSTOP),以及自壘線至最近之圍牆、看台或其他在界外區之阻礙設施之距離應在60呎(18.288公尺)以上(如圖一)。

首先當本壘位置已定,則自此點以鋼尺量127呎33/8吋(38.795公尺)之距離決定二壘之位置,再以本壘與二壘為基點朝本壘的右側方向各量90呎,其交叉點以決定一壘位置。然後以本壘與二壘為基點朝本壘的左側方向各量90呎,其交叉點以決定三壘位置。一壘至三壘之距離為127呎33/8吋。

從投手板前 6 吋之處,向本壘方向至 6 呎之處的傾斜度為每 1 呎須有1 吋之差。
投手丘之直徑18呎,其圓圈應從本壘59呎之地點作為中心。應把投手板之前緣設置於離投手丘之中心後方18吋處投手板前緣至本壘之距離為60呎 6 吋。
投手板前 6 吋開始至 6 呎處之傾斜度應有 6 吋差。
投手板周圍之平坦地區為投手板前面 6 吋,側面各18吋後面22吋。包含投手板本身平坦之地區應有長 5 呎寬34吋。測量至本壘之距離係指一壘線及三壘線之交叉點而言。捕手區(CATCHER'S BOX)、擊球區(BATTER'S BOXES)、壘指導區(COACHE'S BOXES)、一壘間三呎線(THREEFOOT FIRST BASE LINES)以及預備擊球區(NEXT BATTER'S BOXES)應如圖一及二所示畫定。

圖中所示界外線(FOUL LINES)以及粗線等應使用濕石灰或白堊等其他白色材料畫之。
圖一所示草地線及泥土地寬度係多數球場規格,但無強制性之規定,依各球場斟酌其實際狀況自行設定之。
【註】界線標竿以白色顏料塗之,但為便於判定,以其他顏色塗之亦可。至於界外線則不可用木材或其他硬質材料製作。
【軟式註】少年學童棒球,投手板至本壘及各壘間之距離如下:壘間距離:23公尺。投手至本壘之距離:16公尺。
1.05
本壘以五角形白色橡膠板製成。以每邊17吋(43.2公分)之正方形,截去兩角,其形狀如下:一邊為17吋,相鄰兩邊為81/2吋(21.6公分),其餘兩邊為12吋(30.5公分)並形成一尖端,此尖端頂應是一壘線及三壘線的交叉點。17吋邊應朝投手板,兩邊12吋邊應各與一壘線及三線一致,板面應與地面水平固定之,各邊緣宜削斜為理想。
1.06
一、二及三壘應以白色帆布袋包標示。如圖二所示應安全固定於地面。一壘及三壘壘包應完全放置於內野之內,二壘壘包之中央應放置於二壘的基點。壘包之規格為15吋(38.098公分)四方,不得薄於3 吋(7.619公分)厚於 5 吋(12.699公分),應充塞柔軟材料。
1.07
投手板係由長(橫)24吋(61公分)、寬(縱)6 吋(15.2公分)之長方形白色橡膠平板製成,如圖一、二所示應與地面固定,則自投手板前緣中央至本壘板尖端之距離為60呎 6 吋(18.44公尺)。
1.08
球場應在距離壘線至少25呎(7.62公尺)應設置二所選手席供主客二隊使用,且須有屋頂及左、右、後方之三面圍牆。
1.09
球是由軟木、橡膠或類似材料為蕊,捲以絲線並由兩片白色馬皮或牛皮緊緊包紮並縫合。其重量不得少於 5 盎司(ounces)(141.8~148.8公克)或重於5.25盎司(ounces),周圍不得少於 9 吋或大於9.25吋(22.9~23.5公分)。
【軟式註】軟式棒球是由橡膠製成的,分H號、A號、B號、C號、D號等五種。A號是一般用之中空。B號、C號及D號是專供少年使用之中空球。各號軟式球的規格標準如下(彈性之測驗是自150公分的高度上,向大理石板的地面落下而測定之)。
 直徑 重量 彈力
A號 71.5~72.5釐米 134.2~137.8公克 80.0~100.0公分
B號 69.5~70.5釐米 133.2~136.8公克 80.0~100.0公分
H號 71.5~72.5釐米 140.7~144.3公克 50.0~ 70.0公分
C號 67.5~68.5釐米 125.7~129.3公克 65.0~ 85.0公分
D號 64.0~65.0釐米 105.0~110.0公克 65.0~ 85.0公分


1.10
球棒
(A) 球棒必須為平滑之圓型棒,最粗部分之直徑不得大於23/4吋(7 公分),長度不得長於42吋(106.7公分)須用一根木材製成。
【原附註】以合成方式製造之球棒或試用中之球棒除非獲得本協會對於製造業者之設計及製造方式之認可,否則於正式比賽中不得使用。凡由金屬、木片或竹片接合製成之球棒,如獲本協會之認可則准予使用。
(B) 凹頭球棒(CUPPED BAT)其深度須在 1 吋(2.5公分)之內,寬度不得超過2 吋及小於 1 吋(5.1~2.5公分)。凹狀部分直徑必須為曲線狀,不得附著其他任何物質。
(C) 球棒之握把位置不得超過自棒端起18吋(45.7公分),其握把部分得包紮或使用任何材料處理(包括用松脂等)使適合掌握,但任何使用之村料包括松脂(PINE TAR),裁判員認為有超越18吋之限制,則該球棒於比賽時不得使用。
【附註】繫球員於使用中或使用後裁判員發現該球棒不符合本項之規定,不得以此為由,宣判出局或勒令退場。
(D) 除非經本協會之認可,於比賽中不得使用著色球棒。
1.11
服裝
(A)
(1)同一球隊之各球員應穿著同一顏色、式樣及型態之制服,該球衣須附有大小 6 吋(15.2公分)以上之背號,否則不得參加比賽。
(2)同一球隊之各球員其任何暴露出於外之內襯衣(UNDERSHIRT)必須屬於同一顏色,除投手以外之各球員得在其襯衣袖有標示、號碼、文字、徽章。
(B) 各隊應經常穿著有特色之球。
(C)
(1)各球員制服之袖長得依各人身材而異,但每一球員制服兩袖之長度必須大體一致。
(2)不得穿著破爛之球衣或內衣出場比賽。
(D) 球員不得在其球衣上裝飾與球衣不同顏色之物件。
(E) 球衣不得附有使人聯想到像棒球形狀式樣的東西。
(F) 球衣不得使用玻璃之鈕扣或附有發光之金屬。
(G) 球員穿用鞋之鞋底除許可之附著物外不得再附著任何其他物品。類似高爾夫球鞋或田徑用等附尖釘之鞋均不得穿用。
(H) 球衣之任何部位均不得有類似宣傳、廣告等布條或圖案。(除經本會認可)
【註】除了壘指導員及充當跑壘員的投手外,其他球員均不能穿著外套參加比賽。
1.12
捕手用的皮製無指手套(MITT)並無重量的限制。但其周圍大小不得超過38吋(96.5公分),從上端至下端不得超過15.5吋(39.4公分),此項限制包括手套、繩結、皮帶以及手套外緣在內。手套拇指與食指之間隔上端不得超過 6 吋(15.2公分),下端分叉處不得超過 4 吋(10.2公分),拇指與食指間之網,連結上端部分不得超過 7 吋(17.8公分),而自上端至虎口部分其長度不得超過 6 吋。網可用繩或覆皮革之繩編織;或由掌部分之皮延長編結,但不得超過上述長度之限制。
1.13
一壘手使用的皮手套或無指手套(MITT)無重量的限制,但其大小縱長不得超過12吋(30.5公分),橫長不得超過 8 吋(20.3公分,自拇指虎口至手掌外緣)。無指手套的拇指與食指之上端間隔不得超過 4 吋(10.2公分),下端虎口間隔不得超過3.5吋(8.9公分),此項間隔不得使用材料或加工擴大、延長、加寬或加深。無指手套(MITT)的網自上端至拇指虎口之長不得超過 5 吋(12.7公分),且網得用繩子或皮革編結或由手掌部分之皮延長編結。網不得使用皮革以外的物質捲或包紮,亦不得將網加深如同袋狀。網型手套之重量不予限制。
1.14
一壘手、捕手以外之每一野手(FIELDER)的手套沒有重量限制,測量手套之大小量其前部或捕球部分。使由頂端經落球袋至手套下端不得超過12吋(30.5公分),手套之幅度以自食指內側下端縫線部分經由各指下端至小指外緣止,應在73/4吋(19.7公分)以內。
拇指與食指間隔部分稱為叉狀部分(CROTCH)可附加皮網或後擋設置(BACK STOP)、網(WEBBING)亦得使用兩片標準皮革將叉狀部分全部防堵,或由數個皮製通道(TUNNELS)或長方形皮革,或皮繩編織而成。
網不得使用皮革以外之物捲或包紮以製成袋狀網型。當網涵蓋全部叉狀(CROTCH)部分,則網可呈彈性。為結網可加穿數個段落(SECTIONS),此段落必須均能緊密串連,但不得將段落彎曲製成一凹狀網。
叉狀部分(CROTCH)上端開口應在41/2吋(11.4公分)以內,深度在53/4吋(14.6公分)以內,下端寬度在31/2吋(8.9公分)以內。
叉狀開口上端部分不得超過41/2吋,其上下左右任何部分須緊緊牽連。附加部分亦應用皮繩緊緊牽連如有鬆弛亦即調整至正常狀態,皮手套之重量不予限制。
1.15
投手的手套之規格及構造除依照1.14之規定外,另有下列之限制:
(A) 投手使用之手套其縫製線,皮繩、綁繩,網均應同一顏色,但不得使用白色或灰色。
(B) 投手不得在其手套上附加任何與手套不同顏色之異樣物件。
1.16
戴頭盔之規定如下:
(A) 球員在打擊中必須戴棒球用頭盔。
(B) 除職棒以外之球員在攻擊中須戴有雙邊護身之頭盔。
(C) 業餘聯盟之擊球員及跑壘員均應戴保護性頭盔(擊球員戴護耳頭盔)。
(D) 捕手在就守備位置時須戴捕手用頭盔。
(E) 球僮也要戴頭盔。
【1.11~1.16原註】如裁判員認為球員違反了以上各項規定時,應命令其更正,如在適宜的時間內該球員沒有更正的話,裁判員有權驅逐該違反者參加比賽。
1.17
有關用具之商業廣告規定
壘包、投手板、球、球棒、球衣、手套、頭盔,以及其他本規則之各條項中所規定的比賽用具,不得含有為製品作不當而過度之商業宣傳。